《 空中接口学园 》
>>   无限人生
>>>>  北京科技报:“小灵通退网”一文的台前幕后

--  作者:tom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5 20:12:15
最近《北京科技报》发表了一篇“小灵通退网:“烈士”因何牺牲”的文章,其中引用了访谈我的一些言论,摘录如下:
  “   移动通讯技术普及网站“空中接口学园”负责人,著有《小灵通技术百问百答》一书的孙宇彤先生则认为,小灵通技术虽然有一些缺憾,但它并非一无是处。例如,小灵通的发展为中国自主的3G技术提供了一些借鉴。”
  这些话非常简略和含糊,因此我需要详细解释与说明一下。
--  作者:tom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5 20:14:33
大约是08年11月间,《北京科技报》的记者马之恒先生给我发了个邮件,希望采访一下,具体内容如下:
  1.小灵通是怎样的一种电话通信技术?在移动通信方面,它的技术发展地位是怎样的?为什么在中国它被定位为“过渡性技术”?它的技术发展程度比之GSM和CDMA这样的移动通信技术有何优劣之处?

 2.小灵通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是怎样的?

 3.中国引进小灵通已经10年,在这10年间,它的业务由盛至衰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?

 4.小灵通的网络基于怎样的架构?与GSM、CDMA等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有何不同?是否架构和占用资源(交换机等)的形式使它更快地进入边际成本,从而导致它的衰落?

 5.小灵通这种通信技术和中国7600万小灵通用户的前途如何?您认为以下哪种情况更可能成为小灵通的未来?
(1)小灵通并入形如“13X”的移动通信网络,现有的8位号码升级为11位号码;
(2)设定一个“关门时间”,小灵通号码到期自动失效,但在此之前某个时间,不再办理小灵通业务,且规定新生产的小灵通必须拥有双网双待功能,里面整合GSM等功能,小灵通号码失效后,机器成为一部普通的手机,就像一些现代的组合音响整合了录音卡带、留声机和CD机这三种不同时代的技术一样;
(3)不设“关门时间”,也不再办理新的小灵通业务,但为现有客户提供全套服务,任其缓慢地自然消亡,5到10年后再作计议;
(4)小灵通用户转网为3G 手机用户;
(5)其他方案。


--  作者:tom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5 20:16:54
因为我已经不从事小灵通技术了,而且认为问题中有些内容已经在《小灵通技术百问百答》中涉及了,因此就没有按问题答,而是回复如下:
  马先生,
  你好!谢谢你对我的关注,关于你提到的问题,实际上不少都在拙著《小灵通技术百问百答》中涉及到了,你可以引用一下,再注明出处就行啦。
  目前小灵通技术的发言人是徐福新先生,我想你应当也联系他了。
  总体而言,我认为小灵通技术还是有其价值的,就像用自行车与汽车对比,G网与小灵通的关系就是如此。
  小灵通技术上也不是一无是处,还是有一些特色的,比如:
  1)智能天线
  小灵通在TDMA技术中广泛采用了智能天线技术。
  2)动态时隙分配
  小灵通采用了动态时隙分配,大大简化了网络规划工作,类似于“即插即用”。
  3)TDD大范围组网
  小灵通在广州、成都、上海、北京等特大城市的组网实践,为TDD的大规模组网提供了经验。
  以上这些技术,保证了小灵通可以在全国支持1亿(最高)的用户,在技术实施上是世界领先的,并且也可以为TD-SCDMA技术提供一些借鉴。
  当然,小灵通技术是一项引入技术,国内厂商在研发上没有起到主导作用,因此对小灵通技术的弱点如切换频繁、容易受干扰、短信容量不足等缺乏
完善的解决方案,也限制了小灵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。
  关于小灵通技术的未来,主要还是看频段的占用情况,3是最合理的,2有额外的成本;1和4类似,需要国家强制执行。
--  作者:tom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5 20:21:12
回复后杳无音讯,我还觉得奇怪,后来借着小灵通退网的风波,文章终于发出了。
   不过从文章内容看,我的见解基本上是踪影全无,反倒是头衔加了一堆,估计是记者觉得访谈了不用,不好意思。
   不管怎样,还是给了我一些经验吧。
--  作者:transmit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7 17:05:18
Tom是名人啊
--  作者:tom
--  发布时间:2009-02-18 08:03:32
那个编辑也是通过查图书馆找到我的,看来写书还是有意思的,《百问百答》都快5年了,还能发挥作用,没想到。
目前已经有6条评论    >>> 发表你的见解

Powered by:Old version
Copyright ©2002 - 2019空中接口学园 , 页面执行时间:593.750毫秒